2010年2月23日

太平洋的雨


在蘭嶼的環島公路繞了3圈之後
在帛琉的島嶼間穿梭4天之後
有天讀到村上春樹寫他在夏威夷可愛島跑步時.....

"正在跑著時就算短暫地下一陣雨,那雨也只是恰好能讓身體涼快一點的程度。厚厚的雲從海上飄來籠罩在頭頂,下一陣細細的雨,像在說「有一點急事」那樣,之後便頭也不回地走掉了。然後像平常那樣毫不保留的太陽,又再燦爛的普照大地。很容易了解的天候。看不到難解性和雙重意義,既沒有比喻也沒有象徵。"

太平洋的小島,以及島上的雨,真的就是如此地簡‧單‧明‧瞭。


2009年9月8日

愛喝奶茶 MILK TEA





這個暑假去了曼谷幾天,幾乎天天都喝奶茶。




曼谷的奶茶因為加了煉乳及什麼茶粉之類的,呈現一種奇異的橘色調,甜膩膩的又有茶香,加上碎冰,是旅程中隨處可見又能紓解疲勞的茶飲。 (不算便宜唷! 12-35泰銖不等。)


回想起來,旅行過的國家中,喝奶茶的還不少呢!(我指的是每天、隨處都能喝到的那種)
(香港,不用說!港式奶茶、鴛鴦奶茶香濃甜口,但因為香港好吃的太多了,並沒有特別留戀這二款,略過。 )

印度
記得在印度時,幾乎天天照三餐喝奶茶,但他們的奶茶份量都不多,而且都是熱的(至少沒喝過冰的),一杯折合台幣可能3-5元不等,貴一些的可能10元吧,但在旅人心中,那可是溫暖人心的甘露呀!(如果沒因此而拉肚子的話...)

印度當地產的紅茶,加上牛奶與香料(masala),有時加薑一起煮滾,加上糖之後,就是又濃又香的masala chai ,也是他們的每日茶飲,至於,和印度拉茶、印度奶茶是否相同,我想--是的。
裝奶茶的容器,除了玻璃杯,大多是像這種粗陶杯,喝完就丟,真是環保又豪氣的拋棄式用品!!

吃飯也要配奶茶!
(中間白色那杯是另一國民飲料--
LASSI 酸奶,也超好喝)








也不知是香料的加持還是好狗運,在印度旅行期間,沒有過水土不服。Namaste!

西藏
除了氂牛奶製成的鹹鹹水水的酥油茶之外,當然也有甜甜的奶茶,口味不算特殊,但比例完美,喝起來兼具茶香與奶香,是高原生活的 一大享受,西藏人無論男女老少都愛喝。(曾經在台灣茶店點過西藏奶茶,喝起來是潽耳,但在西藏並不是喲!老闆)













在西藏,無論士農工商或喇嘛,男女老幼或遊客,每天每餐必備的,就是酥油茶和奶茶了。


說到這兒,似乎喝奶茶的都是亞洲國家。唯一喝(紅)茶的歐洲人,可能就只有英國了。

或許因為英國有發達的酪農業,加上殖民時期進口紅茶的管道暢通,自然發展出這種茶包泡好就直接加奶的喝法,英國人每天把它當水喝,我在英國唸書時,當然也是每天喝,tea with milk,直翻就是奶茶,但跟前面喝過的比起來,實在幾乎算不上我們認知的奶茶。
但不可否認的,紅茶雖是日常飲品,英國貴族就是有辦法把它發展成令人著迷的下午茶。風味細膩的紅茶裝在貴氣十足的銀器或磁器中,加上濃郁的牛奶,再搭配上細膩精緻的杯盤茶具,就是充滿英式風味的午茶時光。













英國當然也有平民版的下午茶,就是"俗又飽底" 的Cream Tea。除了必備的一壺茶,一杯奶,還有就是現烤 的SCONE 抹上自製果醬 、手打鮮奶油、黃奶油、、、一堆奶油 (所以才叫Cream Tea 呀!! ),保證吃完飽得可以繼續去農場幹活!!











(啊....!! 好不健康好不健康 !!! 好懷念好懷念好懷念!!!)




回想喝過印象最深的奶茶,應該是在尼泊爾...

樸實的當地生活,克難的旅程,搭乘簡陋的飛機到波卡拉,一出破破的實在稱不上機場的機場時,幾位蹲在地上的老婦賣著奶茶。老舊的水銀保溫瓶,髒髒的杯子,起初擔心不衛生,入口後,卻是
天~哪~怎~麼~那~麼~好~喝~~~

因為身心疲勞,因為出乎意料,所以,那杯奶茶至今難忘。

2009年3月31日

說故事 Story teller



我很喜歡聽故事。誰不是呢?
不過,吳念真應該比較喜歡「說故事」吧!
上個禮拜他來學校演講,講他在九份成長的故事,講曠工的故事,講他一路走來的人生,將近一個半小時口沫橫飛,手舞足蹈的說著,說著,比較像鄰居阿伯的「講古時間」,而不是演講的主題「在地關懷-台灣念真情」。(哈!學校嘛...優質化的主題...)

我問阿伯:如果你以後只能用一種方法繼續說你的故事,你希望是用說的?用寫的?還是用導(演)的?阿伯說:「當然嘛用講的!尚輕鬆啊!」我也這麼覺得,吳阿伯的故事講的真好。




之前和他在電視對談的王偉忠,最近的作品講的都是眷村的故事,喚起了一代的回憶,當然也包括我這一代。雖然我並不住在眷村,只是住在"偽裝在農村中的很像眷村的社區",但我那美好年代的回憶,有一部分氛圍是很接近眷村的,當然還有一部分很農村。當時的鄰居,來往的親友,都有著動人的故事。

朋友艾爾頓說他在部落的童年,或偶爾在部落格回想他部落的生活,也都是可愛的故事。

這些故事都活生生的存在四周,甚至主角都是活生生的你認識的人,有時候我們會忘了,這些殘酷的、離奇的、匪夷所思的故事,都曾真的發生過,只是時間久了,故事就不那麼殘酷,可以好笑、合理、誇張的當茶餘飯後的點心。

除了有故事的人,總覺得說故事的人更重要,因為他們讓故事活了起來,而聽故事的我們,因為紮紮實實的活過,故事才可以引起共鳴。

我很慶幸,那遙遠的童年,除了國語日報、兒童讀物,還有這些故事陪我長大,讓我知道,人生的面貌。


這些塗鴉是我在一中街一帶閑晃時拍的,現在,看圖說故事也是一種說故事的方式呢!而這些是屬於他們的故事。






這台摩拖車停在這,真搭!頓時畫面豐富了起來。

2009年2月9日

燈籠 lantern



很久以前(可能也有20年了吧)學國畫時買的白燈籠,
那天翻出來想做點實驗,
老媽看了不太高興,
「過年過節,白燈籠看起來很刺眼,還放了二個,阿你是不會上點顏色喔?」
所以,就來個大紅燈籠吧!


晚上點燈之後,
卻有點「紅燈戶」的感覺。
這個實驗,
有些失敗。
不過,還是祝大家
元宵節愉快。

無聊的生活


想不到寒假這麼短。
開學前,嘆口氣,
希望能過著無聊的生活,
就像窗外看見的景象。

雖說我還蠻喜歡這些線條的剪影,
不過,放在我的文章後,
好像有"最後一片葉子"的感覺。

2008年12月1日

難得一見的設計-角舖咖啡 The corner cafe

那天不小心的走進這間咖啡店。
門面有一種歐式的深色穩重,感覺裡面除了咖啡,還兼賣威士忌之類的,可能還有雪茄。
門口的狗也維持一貫的深色系,一隻黑色巨大拉布拉多犬就趴在門口,那體積、那氣勢,客人如果沒有強烈的動機,恐怕沒有勇氣把腳從牠頭上跨過去吧(雖然我們都知道拉拉很溫和)!總之,有一種跟一般窗明几淨的咖啡館很不同的氣氛。
老闆不在。
「要等一下,他去買東西,應該等下就回來」一位可能是熟客的客人,坐在最好的那個位子悠悠地告訴我。
有那麼一瞬間,我想趁老闆不在走人,因為,反正最好的位子已被坐走了,而整個店看起來又有些尋常人家客廳的凌亂感,不是我想像中的那種風味。
可是...要再跨過那隻大拉拉的頭,又有些累。
所以我坐下來等老闆。
其實真正讓我留下的,是這間咖啡館的詭異角落,一種我從未在其他咖啡館看過的設計。
那角落就在吧台右手邊,有一座「九龍太子」的神壇,還有一塊「九龍殿」的牌匾高掛在吧台的上方。
挖勒!真是太...離奇的組合了!
難道是廟公開的咖啡館嗎?
那一定要喝喝看!
(因為沒帶相機,只好速寫一下,下次來再補拍)


其實咖啡還算道地,
老闆看起來也不像廟公(他是女的),
但就是有一種等著「解籤語」的奇妙氣氛。

煮完咖啡,她自顧自的開了電視看,和友人聊著她附近的PUB的改裝工程。
坐久了,也不覺得有多怪,
至少神龕的色系和店裡深色原木的質感蠻搭的。

真是難得一見的設計啊!

2008年11月18日

An artist-藝術家峨塞

峨塞,不是動詞「ㄜ ㄙㄞˋ」!
峨塞是名字,是在三地門的一位排灣族藝術家。
峨塞是撒古流的學生,撒古流是我大學時期就頗有名氣的原民藝術家,現在應該算是當中最高級的了吧!上次去司馬庫斯時也看到他出沒,聽說是在各部落做顧問講師,輩分很有喔!

在我的分類裡,原住民藝術家屬於一種天生型的創作者,作品多半連結了部落傳統及實用價值。但大多過於賣弄傳統,少了一些個人特色或時代氣息!但是無庸置疑的,這出於本能及經驗的創作,使他們呈現一種非常自然樸素的面貌,和他們聊天,會發現他們的想法也是出於本能般的坦率,不像一般創作者的苦悶少言。

「風刮地」的老闆娘(撒古流的老婆)也肩負這些藝術家的經紀人,她說,峨塞算是撒古流的第一位學生,因為生活窮困,只好運用一些隨手可得的材料,主要是山上檢拾的木頭,加上珠貝、鐵絲等裝飾,以和本人極不相稱的,極精細的雕工,創作出很有味道的作品。
我很喜歡他早期的幾件作品,其中一件有被老鼠啃食的痕跡,老闆娘說:「我們山上老鼠多,沒辦法!」他們看待作品有如鍋碗瓢盆,能賣就賣,該用就用,壞了就壞了。
我買了下面這一件作品,是他早期的「富貴盤」系列之一。他最近的「富貴盤」創作,可能因為收入有較為提高的關係,看起來也比較富貴,有上油上漆。

你們可以猜猜看多少錢。雖然我抱持的是收藏喜歡的作品,同時支持藝術家的心買下它,但還是有稍微殺價一下啦!
如果有興趣,他當然沒有網站,也沒有EMAIL,不過他說明年一月,他們這些駐村藝術家在台北有聯展。
「什麼時候?在哪裡呀?」
「不確定耶,我不清楚。」峨塞說。


原音教室
三地門-(很輕聲到幾乎聽不到)‧地摩兒(很清楚的發出連音)
峨塞-(很輕聲到幾乎聽不到)‧sign~(很清楚的發出長音),跟「ㄜ ㄙㄞˋ」有差喔。
◎聽起來像是如此,如果不對,就算啦!好玩麻:)